春天的气候总是令人难以捉摸,今天短袖明天毛衣,稍不注意就会感冒发烧,肠胃也总被偷袭,易有胃肠感冒、急性肠胃炎等不适,更有专家表明,胃肠不适的患者以女性居多[1]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今儿就盘点下让胃不适的七件事,一起从春天开始养胃吧!

 

图片

胃怕这七件事[2]

 

怕冷 

 

初春衣服减得快,或是吃了冰冷的食物,都会让肠胃受凉,而胃里的毛细血管遇冷便会加速收缩,使血流量减少,引得胃液分泌也少了,就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,引发急性肠胃炎。

 

图片

 

怕饱 

 

胃似一张弓,吃得越撑,就越像拉弓到了极限,会加大胃的工作强度,高速运转下,胃的消化功能就变弱了。久而久之,胃始终处于饱腹状态,不仅胃动力减缓,还会损伤胃粘膜,引发胃炎。

 

怕烫 

 

刚进嘴就觉得烫的东西,可别往下咽了!胃感受不到温度,但胃粘膜会偷偷“起反应”,若是高于40℃,胃粘膜就会被烫伤[3],再随着自我修复慢慢新生。不过反复烫伤受损,会导致胃粘膜异变,易生癌变

 

图片

 

怕快 

 

一下子吃太快会让胃反应不过来,就容易吃得更多,加重肠胃负担,而胃部的消化液又往往跟不上进食速度,就会导致食物堆积,消化不良

 

怕重口 

 

辛辣、油腻都不行!过辣的饮食会让肠胃产生灼热感,引发胃食管反流的现象。太油腻的话,又很难消化,体内会自动分泌更多胃酸,易于反酸水,引发急性肠胃炎

 

图片

 

怕菌 

 

一种是出门在外的幽门螺杆菌,可以借公筷提防起来;另一种则是生肉,尤其日料里的生鱼片,会有大量寄生虫或细菌,食入后会增加体内有害菌,引发胃部菌群失衡,出现胃胀、胃痛、嗳气等现象

 

图片

 

怕晚 

 

饥饿的时候,胃酸会持续分泌,蛋白酶浓度也相对高,若是没有食物中和,就会刺激胃粘膜自我“消化”,诱发胃炎或消化性溃疡

 

另一种“晚”更可怕,那就是晚餐吃成了夜宵,倒头就睡的胃根本没时间消化,引发消化功能异常

 

图片

日常养胃四注意

 

多吃姜科辅料,护胃 

 

姜科主要有生姜和姜黄,生姜主要成分是姜辣素,喝姜茶可以加速胃部收缩,促进消化,还能缓解胃肠感冒带来的上吐下泻[4]

 

姜黄的主要成分则是姜黄素,黄咖喱中也有,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,还能抑制幽门螺杆菌

 

可惜的是,通过食物摄取往往含量不足,建议补充Longvida®姜黄素营养剂,吸收率远超普通姜黄素,还可以搭配MitoQ®分子,一同对抗胃细胞压力,阻断胃部的不适反应[5]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多饮蜂蜜水,养胃 

 

饭前一小时,喝杯蜂蜜水,能抑制胃酸分泌,促进肠胃蠕动。高效养胃就选麦卢卡蜂蜜,有UMF指数做保障,确保营养成分的活性[6]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少吃高淀粉主食,伤胃 

 

红薯、面条等高淀粉食物切勿多吃,大量淀粉经肠道菌群的发酵,会产生硫化氢、氨气等,蓄积在体内,会出现胃胀气等症状[7]

 

此外,红薯糖分也高,吃多了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,损伤胃黏膜,每天摄入50-100g为宜[8]

 

图片

 

少吃粗纤维蔬菜,伤胃 

 

膳食纤维分为可溶于水和不溶于水两类,粗纤维指的就是不溶于水的部分,粗纤维越高,肠胃的消化负担越重,像笋、黄豆芽、芹菜都应少吃些。

 

不少人吃完韭菜会“烧心”,也是因为韭菜富含粗纤维,不溶于水,难以消化,会不停地刺激肠壁,不仅会有胃部的烧灼感,还容易诱发腹泻[9]

 

[1]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徐艺.CCTV4中华医药.

[2]我是大医生官微.

[3]苏敏.预防胃溃疡复发应重视胃黏膜保护剂的使用[J].中国社区医师,2013:13-13.

[4]Efficacy of Ginger in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

[5]PubMed.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.

[6]McGovern, D P et al.Manuka honey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.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vol.92,8 (1999): 439.

[7]Structural breakdown of starch-based foods during gastric digestion and its link to glycemic response: In vivo and in vitro considerations.

[8]中国膳食指南.

[9]Dietary fibre i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.

*以上内容仅做科普知识分享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