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调侃精神问题的热梗越来越多,其实娱乐背后,都市人的精神问题更值得关注。

 

今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,这种精神疾病曾困扰了印象派大师梵高,因此以梵高诞辰为纪念日,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,提升广大民众防治意识。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图片

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

 

双相情感障碍又叫“躁郁症”,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。既有躁狂或兴奋,又有抑郁症状。除了梵高,达芬奇、贝多芬也曾遭遇过这种疾病,因此,也把这种疾病叫做“天才病”。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双相情感障碍初次发病高峰年龄通常在15-20岁,终生患病率为1.5-6.4%,这种疾病因为临床表现的多变性,非常容易误诊或漏诊。

 

统计发现[1]69%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。

 

我国大约有840万左右的双相障碍患者[2]。得了双相障碍不仅无法自愈,而且还会反复发作,甚至会发展到致残,无法融入社会生活。因此,早发现、早干预尤为重要。

 

图片

注意这些情感预警

 

每个人都有情绪起伏,但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来说,情绪起伏就像在坐过山车,从一个极端冲向另一个极端。

 

通常在发病之前,情绪变化会发生预警,如果出现以下变化要引起警惕,最好能记录下来,以便后续去医院检查,作为诊断参考。

 

容易激动 

 

精力充沛,思维敏捷,在不同话题之间无逻辑快速切换,谈话之间让人感到压力,遇到事情容易激动、暴怒。

 

图片

 

强制性哭笑 

 

无外界因素的情况下,突然又哭又笑无法克制。

 

情感脆弱无法克制 

 

生活中遇到细小、无关紧要的事儿,也会感到异常无望、悲伤或兴奋。

 

图片

 

病理性激情 

 

自尊心、自信心膨胀,感到自己无所不能,甚至出现幻觉。遇到高风险类活动,无脑冲动。疯狂购物,捐献财物,自残等破坏性行为。

 

图片

 

其他症状 

 

睡眠需求量减少,或者失眠无法入睡,甚至每天只睡3小时就感觉精力充沛。伴随着容易头疼,健忘,对社交活动的兴趣和愉悦感下降。

 

图片

症状背后的诱因

 

压力大 

 

长期压力大,容易导致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,血清素、多巴胺、去肾上腺素等分泌量减少,这些神经递质功能活动缺乏,是已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标志[3]

 

图片

 

滥用药物或酗酒 

 

一些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可能导致精神障碍,提升双相型障碍的患病风险。

 

酒精可能会通过诱发机制,引起活性物质所致的慢性精神障碍,升高患双相型障碍的风险。

 

图片

 

遗传 

 

遗传倾向调查发现[4]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%,比抑郁症的遗传度高40%。

 

此外,双向情感障碍还受季节变化,家庭因素、人格特征等因素影响。

 

图片

干预方式

 

帮助舒缓情绪的营养 

 

·NMN

 

适量补充NMN可以缓解慢性压力带来的线粒体功能障碍,通过影响细胞外基质蛋白,降低氧化应激,缓解情绪问题[5]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·Sensoril®南非醉茄

 

南非醉茄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化学信号,阻断大脑中的压力通路。研究表明[6],南非醉茄可有效缓解压力、睡眠障碍、焦虑等问题。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·Rhodiolife®红景天

 

红景天能增强身体对抗各种压力。红景天内含活性物质红景天苷,可以帮助舒缓情绪,增加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,缓解压力大导致的焦虑、紧张[7]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内观呼吸训练 

 

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,但大多数呼吸较浅,通过深呼吸训练可以调整自律神经功能,降低疲劳感,降低神经紧张,缓解精神压力。

 

图片

 

每天可以抽出10分钟,找个安静的地方,闭上眼睛,用意识从头到脚扫描身体,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深呼吸上,感受内心的平静,最后以打个哈,或深个懒腰收尾。

 

坚持运动 

 

通过运动可以消耗负面情绪,在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,坚持户外跑步、走路,晒晒太阳,缓解压力的同时,能带来优质睡眠,帮助舒缓情绪问题。

 

图片

 

[1]2011年WHO发起的心理健康调查计划

[2]Merikangas K R,et al.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disorde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.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,2011,68(3):241-51

[3]《临床精神病学》

[4]《沈渔邨精神病学》2018年第6版

[5]Xie, X., et al.,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ameliorates the depression-like behavior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ttenuating the disruption of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in depressed mice. 201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