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「VTN健康美丽60秒」栏目

陪伴你的第143天

 

随着对护肤一道的精深,我们开始挑成分、看浓度,都知道5%的玻色因比不上10%的,但是这些喂给皮肤的精细营养,它真的吸收了吗?

 

图片

 

图片

吸收感VS真吸收

 

常说的“吸收感”是吸收快带来的清爽感,但这种清爽感,很可能是护肤成分易挥发、干得快,未必是有效吸收。

 

图片

 

体内的真吸收,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了“透皮吸收”一词,是针对外用产品透过皮肤渗透至血液,展开速度、效率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[1]

 

不同于药理学透皮入血的概念,护肤路上的“透皮吸收”,是指产品的功能性成分有效渗透表皮,深入真皮层,发挥最大价值。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先来了解下护肤品被吸收的三条路:

 

借助皮肤附属器 

 

皮肤附属器指的是毛囊、皮脂腺和汗腺,穿过它们也能达到角质层。

 

但皮肤附属器和整个皮肤相比,面积不足1%,故而渗透量有限,而且只有水溶性大分子物质、离子型成分才会走这条“旁路”,总的来说并非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。

 

通过细胞渗透

 

细胞内渗透直达是最快的方法,但活性成分要穿过亲脂的细胞膜、脂质基质,以及皮肤细胞内的亲水结构,只有“亲脂又亲水”的两亲成分才能做到直接渗透,但这类成分是少之又少的。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细胞间脂质传输

 

近90%的活性成分都走这条路,借助细胞间脂质的扩散,逐渐向角质层、真皮层渗透[2]要想畅通无阻,分子结构、大小、浓度都很关键!

 

抓住细胞间脂质这个帮手,借“透皮吸收”的理论基础,搞定护肤的有效吸收!

 

图片

三类成分更透皮

 

亲脂性成分>亲水性成分,易吸收

 

“透皮吸收”的速率取决于成分在皮肤中的溶解度,物质的组成、结构和特性与皮肤越相似,就越容易被吸收。亲脂性成分,和皮肤表面的皮脂膜相似相融,就更容易渗透至肌底。

 

视黄醇和生育酚就是常见的亲脂性成分,此外,大马士革玫瑰精油,也有很强的亲脂性,堪称精油皇后,可以润肤保湿,有效抗老。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虽然是精油,但油皮姐妹也可以放心冲!

 

总出油是因为皮脂腺受了刺激,分泌大量油脂,使得肌肤屏障受损。选择适量的亲脂性成分,不仅好吸收,还能借油保湿,减轻皮脂腺的压力,和皮脂膜一同守护皮肤屏障。

 

小分子成分>大分子成分,易吸收

 

大分子成分大多停留在皮肤表面,即使营养价值高但不易吸收只能白搭。

 

图片

 

小分子成分则更容易穿梭在细胞间,渗透进基底层。比如贵妇产品常添加黄金成分,如果没有纳米技术加持,皮肤是无福消受的,挑选的时候注意一下~

 

另外纳米载体还能把双重电荷一起运至基底层,激活肌底细胞,抚平肌肤痕迹。

 

同成分,高浓度>低浓度,易吸收

 

高浓度象征着活性成分的含量高,哪怕渗透速率相似,被吸收的效率也更高

 

图片

 

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高浓度的酸类和脂类,在功效强的同时,也会增加风险和刺激。比如果酸浓度到6%就已经极高了,而水杨酸的刺激性更强,2%就堪称天花板,初次使用前需建立耐受哦~

 

图片

三个理论助吸收

 

水合理论:补水打基础

 

角质层含水量高,吸收也会更好,这是因为角蛋白中含氮物质的水合力提升后,细胞会发生膨胀,结构的致密程度降低,物质的渗透性增加,连水溶性和极性物质都能透过角质层[3]

 

所以,充分补水会为功能性成分的吸收打基础,进一步提高皮肤渗透性。比起普通的爽肤水,精华水相对更浓缩,补水力也更强

 

图片

 

好的精华水中会添加植物多酚,它是天然保湿因子,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亲水性的酚羟基,接触肌肤表皮后,迅速与水结合,减少水分流失,达到保湿效果

 

另外协同VC,能更有效促进胶原蛋白合成,维持肌肤弹性,有效锁水。

 

渗透压理论:按摩助吸收 

 

渗透压理论指的是半透膜会把有浓度差别的溶液隔开,溶液往往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渗透[4]

 

我们也可以将皮肤视为一层半透膜,用轻拍脸部或打圈按摩的方式,为肌肤施加一个外力,加速活性成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渗透,增强肌肤吸收力。

 

图片

 

扩散理论:促渗剂来帮忙 

 

扩散理论放大了细胞间脂质的渗透原理,强调了扩散通量的重要性。适当加入促渗剂,可以影响细胞间脂质的结构,扩大细胞间隙,增强渗透通道[5]

 

图片

图源网络

 

促渗剂大多是各类酯和脂肪醇,我们在日常很多护肤品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,比如肉豆蔻酸、异丙酯、异丙醇等,都能增加皮肤的渗透性,帮助成分到达肌肤深层发挥效果。